粮油仪器网致力打造专业粮油仪器信息平台,本页面详细介绍科技对粮食安全的贡献率达到60%详细信息!

科技对粮食安全的贡献率达到60%

来源: 工人日报  类别:行业资讯  更新时间:2019-09-25  阅读
【本资讯由中国粮油仪器网提供】

 

9月11日,第三期“科学麻辣烫”活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农业科技成就回顾与展望”主题论坛在国家农业图书馆举行。院士、专家、媒体围绕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农业科技成就进行了深入研讨,探究中国人从“吃得饱”到“吃得好”伟大转变背后的科技力量。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万建民,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梅旭荣,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所长刘春明,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所长孙坦,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教授王静等被邀作为此次活动的嘉宾。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业摆脱了底子薄、积累少、靠天吃饭的局面,站在了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历史新起点。农业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创新,无疑为我国实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使命追求做出了巨大贡献。
    万建民介绍,新中国成立70年来,农业科技对粮食安全的贡献率达到了60%。近年来,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取得了显著进展。他介绍,中国农业科学院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全面提升科研创新能力,成立了农业改良工程和农业安全科学中心两大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建立了种质资源平台,成为全国开展农业科技基础性工作的研究中心,不断创新农业科学理论和方法、突破高新技术、攻克制约产业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成为承担农业高新技术的国家队。他表示,“未来,中国农业科学院将坚持面向生产,解决生产问题,围绕重大科学问题,聚焦品质改良,实现产量与品质兼并。”
    梅旭荣表示,中国农业科学院作为农业科研国家队,以组织者、引领者、推动者、实践者的身份,推动着新中国农业科技的发展。“在探索科技前沿、突破核心技术、保障粮食安全、保护产业安全、守护舌尖安全、引领绿色发展、服务农民增收、助力产业升级、推动区域发展、支撑战略决策方面取得了硕果累累的成就。”他认为,农业技术的挑战犹在,且任务艰巨。“应对科技竞争需占有一席之地,核心关键技术不再受制于人,实现自主可控。从支撑农业科技发展到引领乡村创新,进行全方位创新,实现角色转变。”
    刘春明表示,国家作物种质库为新品种的培育提供了核心支持,关系着国家粮食现阶段的安全,更关系着未来的安全。他介绍,目前国家作物种质库已经储存了50万份种质资源,并建立了完善的种质资源保护体系。未来,新的作物种质库保存容量将扩充到150万份,跃居世界第一。
    孙坦认为,智慧农业依托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云计算,可以开展更灵活、更加速迭代的农业技术研究。未来,人工智能在智慧农业科研领域有很大空间,将加强农业创新现代化设施,实现节本、提质、增效的目标。“用最少的投入、最高的农业资源利用效率,产出最优质的农产品,满足食物安全、营养,实现农民节本增收,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孙坦说。
    王静则表示,安全的农产品既是“产出来的”,也是“管出来的”。“‘管’即为标准、检测、风险、预警,‘产’即为农产品的投入、过程控制。”她介绍,目前她所在的研究所已制定近300项标准,实现监管有标准可依。
    在对话环节,5位嘉宾围绕水稻品质育种、旱作农业、国家作物种质库、智慧农业、信息新技术、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内容,与现场记者进行了互动交流。

中国粮油仪器网】部分文章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最近更新仪器
推荐仪器
相关新闻
热门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