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油仪器网致力打造专业粮油仪器信息平台,本页面详细介绍外资进入中国粮食产业该如何看待详细信息!

外资进入中国粮食产业该如何看待

来源: http://www.grainyq.com  类别:粮油政策  更新时间:2008-08-30  阅读
【本资讯由中国粮油仪器网提供】

从2008年开始,WTO关于外资企业进入我国粮食流通领域的过渡期结束。也就是说现在,外资可以名正言顺地、堂而皇之地在国内从事粮食的收购、销售、储存、运输、加工、进出口等经营活动。外资的进入,给一些国内粮食企业带来了恐慌。一些人士也在担忧,外资进入粮食流通领域后,凭借其强劲的实力,通过兼并、收购、合作等方式主导国内粮食流通格局,挤压国内粮食企业的生存空间,控制中国粮价,从而危及国内粮食安全。配合以上的忧虑,近期一些媒体也纷纷撰文予以呼应。比如《半月谈》的《警惕国际粮食市场“幕后之手”》,财经时报的《四大粮商加速中国布局》,《凤凰周刊》的《外资控制中国粮价?》,《中国经营报》的《外资欲突破中储粮发改委誓保粮价》等。

这些文章在表达对外资“狼来了”的戒惧之时,无不提到了中国在大豆市场放开的教训。2001年中国对外开放大豆市场,外资企业不断涌入国内,跨国巨头开始染指中国大豆业。2004年,在遭遇到国际投资基金的疯狂打压后,中国中小型大豆加工企业和本土榨油企业不堪承受负荷,纷纷宣布破产,被外资低价兼并。2008年,据美国农业部预计,中国全年将进口3550万吨大豆,进口依存度将首次突破70%。中国90 多家主要国内榨油企业中,64家已变成外资独资或合资,控制了中国85%的实际加工总量。大豆定价权基本旁落。大豆市场的教训历历在目,许多人认为粮食市场的全面放开,也许会同样导致粮食定价权的全面丧失。

这种担忧其实是没有多少道理的。

首先大豆定价权的丧失是不是因为放开大豆市场造成的本身就值得商榷。我们知道,随着中国人口的增加,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食用油、禽肉制品的摄入不断增加,而大豆一方面可以榨油,另一方面压榨后的豆粕又是重要的饲料原料,因此国内不断增加的食用油、禽肉制品需求使得中国大豆需求不断增加,而国内大豆供给有限,因此大豆不断增加。2008年大豆进口依存度估计突破70%,国内供给严重不足。中国需要从国际市场进口大量的大豆,而国际市场大豆贸易市场份额基本上被“ABCD”垄断。“ABCD”这四个字母代表着四家拥有百年以上历史的跨国粮商:ADM(ArcherDanielsMidland)、邦吉(Bunge)、嘉吉(Cargill)和路易达孚(LouisDreyfus)。据说目前世界粮食交易量的80%,都控制在这四大粮商手中,这四家公司在国际贸易中具有很强的定价能力。因此只要中国需要进口大豆,那么就需要和“ABCD”打交道,而国内粮食进出口企业没有一家的实力可以和上述四家相提并论,强弱对话中,弱者自然难以占到便宜。因此即使中国不放开大豆市场,只要中国需要进口大豆,只要中国没有一批在世界具有话语权的重量级粮食进出口企业,那么大豆的定价权仍然还是为跨国巨头所控制。就像铁矿石一样,中国是世界最大的买家,但是由于国内钢铁企业单个实力弱小,并且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协调一致行动的能力,导致国际铁矿石的定价权仍然掌握在供方。因此,大豆定价权的丧失的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大豆的对外依存度过高,同时缺乏在国际贸易中具有话语权的世界级企业。大豆市场的放开导致大豆定价权的旁落,仅是一种托辞。

其次,虽然中国大豆供给严重依赖国际市场,但是中国的粮食整体却基本上可以做到自给自足。粮食进出口仅占消费的5%,国际贸易很难影响到国内粮价。并且中国一直采取相当保守的粮食安全政策,中央及地方粮食储备规模庞大。目前官方储备加上民间储备占年消费比例估计在50%以上(国际目前在18%的安全警戒线徘徊),同时在这50%库消比中,官方储备又占了绝对多数。在这种情况下,外资进来,怎么可能像大豆一样轻松操控中国粮价呢?

实际上,笔者认为外资的进入更多程度上将发挥正面积极的因素作用。

还是以大豆市场为例。市场声讨外资的一个“罪证”就是外资的到来导致国内大批大豆加工压榨企业倒闭被兼并。笔者认为这种破产兼并应这样看。外资进入之前,国内大豆压榨企业数量本身就太多,陷于低水平无序竞争状态,客观上需要整合。这个整合工作本来可以由国内企业自身的竞合完成,然而缺乏外部激励,现状得以维持。于是机会白白让给了外资。所以说这种机会是人家争取来的,在外资进来之前,你本身是可以进行内部整合的,然而你没有做或者没有能力做。现在人家做了,又有什么资格说三道四呢?诚然,在外力的强势介入下,小型的大豆压榨企业倒闭,对企业主来说日子不好过,但是对于整个社会、对于消费者来说,却带来了好处。因为一方面企业倒闭表明企业自身的经营效率有问题,退出来的资本可以进入更加有效率的产业;另一方面,大豆压榨企业的整合统一了标准,规范了产品市场,对消费者而言是好事。比如,在金龙鱼率先推出卫生经济的小包装食用油之前,国内压榨企业基本上只能向消费者提供散装食用油,而金龙鱼就是外资嘉里粮油的产品。

 大豆产业需要整合,整个粮食流通市场都需要整合。中国的粮食流通加工企业特点就是小而散。以大米加工业为例,据不完全数据,湖南、江西、湖北等大米主产省,各种大米加工企业数量都在2000家以上。任何一个行业,企业数量众多只会导致恶性竞争,产品质量难以保证,最终受到损害的还是消费者。粮食行业需要洗牌,需要优胜劣汰,提高整个行业的服务水平和竞争力。既然依靠行业自身力量难以做到,那么外资的进入,激活休克鱼,也不失为一种方法。一些竞争力差的中小企业在竞争中被淘汰,被外资或国内大型企业收购并不是一件坏事。实际上外资的进入还盘活了一些闲置资产,给一些挣扎度日的企业带来了生机。自从2004年粮食流通改制.实行粮食购销市场化之后,国家不再给县级粮库拨款,完全自负盈亏。由于自有资金缺乏,贷款渠道又不畅,收购价格也毫无优势,县级粮库逐渐被粮农和粮食经纪人抛弃,许多仓库处于闲置状态,造成资源的浪费。现在和外资合作,搞一些短期的周转经营,盘活了闲置资产,取得了不错的收入。据《凤凰周刊》的报道,外资粮商益海(中国)集团在今年8月份以前从河北南皮粮库提出了2500吨玉米。这是去年以来南皮粮库替益海集团代为存储的.这个租赁代存业务,一下子给这个艰难度日的县级粮库带来了13.75万元的收入。

现阶段,国内的企业被外资兼并收购,感情上接受不了,总觉得我们吃了亏。实际上,兼并收购是正常的市场行为,外资收购了我们的资产,我们得到了资金,然后将资金投入到我们更擅长的行业,总体上对国家的经济发展有利。如果过度的资本沉淀在低效产业,又不能退出,对整个国家效率是一种损失。国有企业海外上市,允许QFII进入中国股市,国内企业引进海外战略投资者等等,对此我们习以为常。那么对于外资正常的收购兼并国内粮食企业行为,我们的担心是不是也是多余呢?

实际上,粮食的安全与不安全是相对的。粮食产业完全由低效的国内企业掌控,那么这是一种低水平的安全,经不起风浪。外资进入中国粮食产业,在一定程度上会刺激国内粮食企业做大做强,真正培育出世界性的粮食产业集团。到那时候,我们才不会害怕国际竞争,才会自信地参与国际竞争。国内汽车、彩电、计算机等行业在加入WTO后涌现出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企业的实例告诉我们,只要营造良好的竞争环境,国内企业不但不会在国际竞争中败下阵来,反而会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世界性企业。这就是竞争的正面作用。温室里的花朵经不住风雨,弱者总是活在阴谋论中,强者将命运握在自己手中。

笔者丝毫不担心中国的粮食企业会在这场国际较量中会最终胜出,真正担心的倒是我们能不能营造出适宜于企业竞争的环境。国内粮食企业基本上以国有企业为主,而现阶段的国有企业受到政府的行政干预过多,国有粮食企业更甚。国有粮食企业的使命是忠实地执行政府的意图,盈利上的考量较少,或者即使有要求,往往也是软性的,难以有真正的约束。我们知道,在市场经济中,企业的本质就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盈利的要求是对一个企业最基本的要求,也是企业区别于其他组织的最根本的标志。现实的情况是大多数国有粮食企业类似于政府行政职能的延伸,政府对企业的考核往往以是否出色完成了行政使命为要务。在《外资欲突破中储粮

发改委誓保粮价》一文中,接受采访的发改委官员就直言不讳的指出,“中储粮并非企业,主要任务不是创造商业利润……”由于不以利润为考量,这些企业大多数类似于行政事业单位。而在任何国家,行政效率是没法和市场化的企业效率相比的,这是一个常识。这就是为什么国内粮食企业难以做大做强的根本原因,因为有太多的行政限制和政策性负担,企业内部经营管理仍基本沿用行政管理体制,现代企业制度徒有其表。

笔者认为,如果政府不改变这种对国有企业的管理方式,国有粮食企业在和外资的竞争中将处于制度劣势,取胜不易。而民营粮食企业由于没有各种束缚,倒有可能脱颖而出,发展壮大。竞争最为激烈的高科技领域,民营企业华为、中兴的崛起就能说明问题。

实际上,真正担心外资进军粮食产业的是那些凭借行政力量垄断的国内粮食巨头,因为跨国巨头的强势介入,将有可能动摇这些大型粮食企业的垄断地位,他们的利益有可能会受到损害。而对于国内整个粮食产业而言,外资的进入将会带来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在和外资的竞争中,我们的粮食企业刚开始可能会处于弱势,但是通过学习和努力,我们最终将会涌现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市场化的粮食企业集团。中国粮油仪器网 http://www.grainyq.com

中国粮油仪器网】部分文章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最近更新仪器
推荐仪器
相关新闻
热门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