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油仪器网致力打造专业粮油仪器信息平台,本页面详细介绍控制饲料中脂肪含量加速仿刺参幼参的生长详细信息!

控制饲料中脂肪含量加速仿刺参幼参的生长

来源: http://www.grainyq.com/  类别:实用技术  更新时间:2012-11-28  阅读
【本资讯由中国粮油仪器网提供】
   仿刺参是中国北方海水养殖的新兴种类,其营养和药用价值较高,因而养殖面积不断扩大。饲料是海参养殖的物质基础。随着海参养殖业的迅速发展,对海参饲料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目前有关仿刺参幼体和稚参饵料的研究较多,但对幼参和成参的营养需求研究甚少。朱伟等认为,仿刺参稚参饲料中蛋白质和脂肪的最适含量分别为18.21%~24.18%和5.0%。在他们的试验中以鱼粉和酪蛋白为蛋白源,以稚参为研究对象,而对幼参在常用蛋白源条件下的适宜脂肪需要量尚未进行深入研究。生产上常因饲料中脂肪添加量和方法不当引起海参化皮,也制约了对饲料脂肪含量的深入研究。
     为此,作者于2006年4月至6月研究了饲料蛋白质含量为19.8%时,不同脂肪含量(试验1)和乳化剂含量(试验2)对仿刺参幼参生长和体成分的影响,旨在弄清幼参人工配合饲料中脂肪的适宜含量,为配制幼参的适宜饲料提供参考资料,饲料中的脂肪含量利用脂肪抽提仪SZF-06进行控制,务必保证实验的准确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试验1中用的仿刺参取自大连水产学院养殖场,体质量平均为2.71 g,暂养2周后,挑选480头规格整齐、体色鲜亮、体质健壮的仿刺参用弗苯尼考液消毒后,随机分成6组,每组设4个重复,分别投喂6种不同脂肪含量的饲料。试验在50L(45 cm×31 cm×30 cm)的塑料水槽中进行,每个水槽中放养20头仿刺参。
     试验2中用的仿刺参来源同上,体质量平均为5.48 g。暂养2周后,挑选健康仿刺参进行试验,水槽规格同上。试验分为4组,每组设4个重复,分别投喂4种不同乳化剂含量的饲料。每个水槽中放养10头仿刺参。
1.2 试验饲料

表1 试验1饲料的配方及营养成分

     试验1中投喂的饲料以鱼粉、虾糠和玉米蛋白为蛋白源(表1),蛋白质的质量分数为19.8%;以深海鱼油为脂肪源,脂肪的质量分数分别为2.80%、3.65%、4.50%、5.35%、6.20%和7.05% (分别记为S1 ~S6组),添加脂肪含量10%的大豆卵磷脂作为乳化剂和黄原胶增稠剂。
     深海鱼油乳化后先用玉米蛋白和贝壳粉作为第一稀释剂,混合研磨均匀,然后逐步加入其它成分研磨、混合,再加入到饲料中。饲料中其它原料均经200目筛绢过滤,除去上层,混合均匀,做成粉状混合物。使用前分别添加不同含量的深海鱼油制成梯度饲料,低温下贮存备用。投喂前用80℃左右的热水搅拌均匀,放置至室温,待酵母发挥作用后成为松软合适的膏状饲料再投喂。投喂时将饲料均匀涂抹到波纹板上,放在水槽底部,并将充气石压在板下,涂抹饲料面要朝上,以防止饲料被冲散。
     饲料增稠后不易在槽中分散,仿刺参摄食饲料后排出的粪便也呈规则的长条状,不分散,有利于残饵和粪便的辨别和收集。
     试验2中的饲料蛋白和脂肪含量分别为24%和5.0%,以大豆油作为脂肪源,在脂肪中分别加入0、5%、10%和15%的大豆卵磷脂作为脂肪乳剂(分别记为f1~f4组)。饲料配方为(质量分数):鱼粉8.0%,虾糠6.0%,海泥28.3%,大豆油和卵磷脂2.1%,马尾藻粉28%,贝壳粉5%,玉米蛋白20%,复合维生素、矿物素1.2%,酵母、黏合剂1.2%,抗氧化剂0.2%。其他成分均同试验1。
1.3 饲养管理
     试验1,采用经沉淀、曝气1d的自然海水,水温为11.5~21.5℃。傍晚根据仿刺参的摄食情况过量投喂,隔天收集残饵和粪便。水温高于16℃后,傍晚投喂,第二天收集残饵和粪便,换水。全天充氧,水中溶氧量(DO) >7.0 mg/L;TNH3-N<0.1 mg/L。每20d称量各箱中仿刺参总重,试验开始和结束时,逐头称量仿刺参的体重,中间称量总重,称重前一天停止投喂。特殊增长率(SGR)的计算公式为
试验2,在控温条件下进行,水温为11.5~14.5℃,每5d换水一次,每次换水量为2/3。抽取自然海水,在室内控温3d后加入水槽,全天充氧。试验开始与结束时停食1d称量总重。
1.4 样品收集和指标测定
     在试验1和试验2的开始和结束时,从两个试验的各组中分别随机取15头和7头仿刺参(置于-70℃下保存,同时处理和测定),在75℃下烘至恒重,分别用凯氏定氮法、索氏抽提法(以乙醚为抽提液)和马福炉灼烧法(600℃, 6 h)测定粗蛋白、粗脂肪和粗灰分含量;用气相色谱仪分析脂肪酸种类和含量;用解剖称量法测定脏壁比;用Cr2O3指示剂法测定脂肪消化率,其计算公式为
用Cr2O3指示剂法测定脂肪消化率的计算公式
     其中:E和E′分别为饲料和粪便中营养物质的含量; B和B′为饲料和粪便中Cr2O3的含量。
1.5 酶活性的测定
     试验2结束时,测定各种酶的活力。方法是:从每个试验组取仿刺参12头,置于冰盘内,解剖取出全部肠,用去离子水清洗肠内含物后研磨离心,取上清液,每个平行组中每3头参的肠混合样品为一重复,每个平行组设4个重复。肠道样品置于-70℃下保存备用。按参考文献的方法测定肠道中淀粉酶、蛋白酶、过氧化氢酶、脂肪酶的活性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对底物邻苯三酚的抑制率。
1.6 数据处理
     所有试验数据用SPSS 13.0软件进行相关性检验、方差分析和LSD多重比较。以P< 0.01为差异极显著,P< 0.05为差异显著。
2 结果
2.1 试验1
2.1.1 饲料中脂肪含量对仿刺参生长的影响 

表2 摄食不同饲料的仿刺参在各养殖阶段的特殊生长率

图1 特殊生长率和饲料中脂肪含量的关系

     在60d的饲养过程中,除S3组在试验初有1头仿刺参化皮死亡外,其余各组仿刺参无死亡和排脏现象,表明饲料中脂肪的含量对幼参的成活率和排脏率无显著影响(P>0.05)。但饲料中脂肪含量对仿刺参的生长有显著影响(P<0.05,表2)。整个试验期间,幼参的SGR随饲料中粗脂肪含量的增加(S6组除外)而逐渐增加,且饲料中粗脂肪含量为6.20%时,幼参的SGR达最大值,但当饲料中粗脂肪的含量增至7.05%时,幼参的SGR反而下降。试验结束时, S3组幼参的SGR与S6组间差异不显著, S4组与S5组差异显著(P<0.05),表明幼参的适宜脂肪需要量为5.35% ~7.05%。二次回归曲线表明,最大生长对应的脂肪含量为5.88% (图1)。
     不同试验阶段水温不同,仿刺参的生长速度即SGR也不同。前20d内,水温为11.5~14.0℃,仿刺参个体较小,刚开始活跃摄食,各组间的SGR值差异小,虽然S2组和S3组生长较快,但各组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第20~40 d内,水温为14.0~16.5℃,SGR增长明显,从第一个20d的平均1.0%升至第二个20 d的1.5%以上,其中S4组、S5组和S6组达到2.0%以上,且S5组与S1组、S2组和S3组差异显著(P<0.05);试验前40d内,S5组与S1组、S2组、S3组和S6组差异显著(P<0.05);在最后20 d内,水温为16.5~21.5℃,各组仿刺参生长缓慢,个别仿刺参甚至呈零增长或负增长,组内各重复箱中仿刺参的生长速度波动幅度较大,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
2.1.2 仿刺参幼参对饲料中脂肪的消化率 

表3 饲料中脂肪含量对仿刺参脂肪消化率的影响

     试验期间,第20 ~40d,水温为14.0~16.5℃,仿刺参生长最快,对脂肪的消化率具有代表性。此间,幼参对饲料中脂肪的消化率随饲料中脂肪含量的升高而降低(表3)。脂肪消化率只能表示仿刺参对饲料中脂肪的相对利用率,并不能直观反映仿刺参对饲料中脂肪的实际利用率,因此本研究中用表观脂肪消化率与饲料中脂肪含量的乘积表示仿刺参吸收的脂肪量,谓之表观消化脂肪占饲料含量。此值在饲料中脂肪含量≤6.20%时随饲料中脂肪含量的升高而升高,但当饲料中脂肪含量达7.05%时,反而降低。
      用Cr2O3法测定表观脂肪消化率时需样品极少,计算步骤复杂,误差较大,且仿刺参具有随时摄食和排便的习性,对粪便的及时收集造成一定的困难;排出的粪便在槽中停留一天难免有一定的损失,也会影响测定结果。为了减少随机取样造成的误差,在收集粪便时将4个平行连续两次投喂的粪便收集在一起,烘干研磨后,取3次测定的平均值进行比较(表3)。仿刺参对饲料蛋白、脂肪等营养物质的消化率低,主要缘于仿刺参生理习性——食物在肠道内停留时间短。
2.1.3 饲料中脂肪含量对仿刺参体(含内脏)成分的影响 
     养殖结束时(水温为21.5℃),测定了仿刺参内脏和体腔液之和与体壁之比。结果为0.40≤R≤0.55,因体腔液造成数值误差较大,称量时尽量增大样本数而未作统计分析。

表4 饲料中脂肪含量对仿刺参体成分的影响

     仿刺参体内脂肪含量与饲料中脂肪含量密切相关。随着饲料中脂肪含量的增加,仿刺参体内脂肪含量略有升高,但前5组之间差异不显著(表4)(P>0.05),仅S6组与其他组间差异显著(P<0.05),表明饲料中脂肪的含量低于6.20%时,对仿刺参体内脂肪含量无显著影响;当饲料中脂肪含量高于7.05%时,仿刺参体内脂肪含量才显著升高。各组仿刺参体水分含量和蛋白质含量差异均不显著(P>0.05)。

图2 饲料中不同脂肪含量对试验始末仿刺参体内脂肪酸含量的影响

      试验始末仿刺参体内18:3n-3(LNA)的含量都低于0.5%。从图2可见:试验末仿刺参体内18: 2n-6 (LA)含量有部分增加,20: 4n -6(AA)、20: 5n-3 (EPA)和22:6n-3(DHA)等脂肪酸含量均比初始(S0组)时大幅减少;试验初仿刺参体内AA含量大于DHA和LA含量,试验末DHA平均含量高于AA含量,LA平均含量接近AA含量,表明饲料中脂肪含量会影响仿刺参体内脂肪酸的组成。
     试验初仿刺参体内EPA含量比其他3种脂肪酸含量高,试验末保持了这一规律。试验末仿刺参体内EPA含量明显高于饲料中的含量(4.58% ~7.68% ),而且其含量变化也并非完全随饲料中含量的增加而升高,说明仿刺参体内EPA还受到其他成分的影响,可以由其他的成分转化而成 仿刺参摄食含不同脂肪量的饲料时,体内4种脂肪酸的含量变化规律似乎杂乱,而4种脂肪酸之和由高至低依次为:S5组(32.96% ) > S4组(32.02% )>S3组(31.83% )>S2组(30.84% )>S6组(29.68% )>S1组(28.27% )(图2),含量规律基本与生长规律相同,即仿刺参的生长是伴随着体内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的增高而加快的。
2.2 试验2
2.2.1 饲料中乳化剂含量对仿刺参生长和酶活力的影响 

表5 摄食含不同数量乳化剂的饲料时仿刺参的生长和酶活力

     饲料中添加不同含量大豆卵磷脂后,仿刺参肠道研磨液中脂肪酶活力低,无法用普通的橄榄油乳化剂法检测出,蛋白酶、淀粉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活力之间差异不显著。
f3组的SGR显著高于f4组(P<0.05) (表5)。
2.2.2 饲料中乳化剂含量对仿刺参生化组成和消化率的影响 

表6 摄食不同含量乳化剂饲料时仿刺参体生化组成和对营养物质的消化率

     从表6可见:饲料中添加乳化剂后,仿刺参体内水分、灰分和脂肪含量差异不显著; f1组的仿刺参体内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f2和f3组,与f4组差异极显著(P<0.01)。与鱼类等水生动物相比,仿刺参体灰分含量较高(占身体干重35%以上),蛋白质含量较低(鱼粉蛋白质含量为60%~70%),蛋白质、脂肪和灰分之和占身体干重83%以上。
     摄食添加不同剂量乳化剂饲料的仿刺参对饲料蛋白的表观消化率差异不显著,但f1组的仿刺参对饲料粗脂肪的消化率显著低于f2、f3和f4组(P<0.05),即饲料中添加乳化剂使刺参对脂肪的消化率提高。试验中没有发现仿刺参排脏和化皮现象,但在试验末解剖测定脏壁比时,发现各组有不同程度的内脏萎缩、消失和次生小肠。f1~f4组仿刺参中无肠和次生小肠率分别为10%、5%、5%和10%,还有个别中等大小的肠无法辨别是否曾经萎缩,即说明添加乳化剂的f2和f3组效果优于f4组和不添加的f1组(表6)。各组仿刺参的脏壁比差异均不显著(P>0.05)。
      综合SGR、脂肪消化率和乳化剂对抑制仿刺参肠萎缩的作用来看,饲料中乳化剂的适宜添加量为10%。
3 讨论
3.1 仿刺参饲料中脂肪的适宜含量
     不同水产动物对饲料脂类的需求量各异。商品对虾饲料中脂类的推荐量多为6.0% ~10.0%;多数淡水鱼类饲料中适宜的脂类含量为3% ~8%,海水和半咸水主要养殖鱼类对脂类的适宜需要量多在10% ~13%。为了降低蛋白质的添加量,用特殊的加工方法,可将虹鳟Oncorhy-chusmysis和哲罗鱼Hucho taimen等冷水鱼类饲料中的脂类增加到20%以上。本试验中,仿刺参幼参饲料中脂肪的最适含量为5.35% ~7.05%,最大生长对应的脂肪含量为5.88% (图1)。由此可见,仿刺参幼参饲料脂肪的适宜含量接近对虾,高于朱伟等的研究结果(5.0%),与壳径6~16mm的稚绿球海胆对饲料脂肪的需要量(6.0%)相近。
     仿刺参对饲料中脂肪的需要量不仅与种类、规格和生理状况等有关,还受环境条件的影响。本试验中采用天然海水,每天全部换新水,基本反映了仿刺参在自然条件下的生长情况。在试验前20d,水温由11.5℃逐渐升至14.0℃,仿刺参生长较慢,摄食含不同数量脂类的饲料时, SGR差异不显著,这可能是由于水温较低,仿刺参需要适应试验饲料和原来的体质差异所致。在试验的第二个20 d,仿刺参已适应了试验饲料,水温从14.0℃逐渐升至16.5℃,S5组(饲料脂肪6.20%)仿刺参的生长最快,其SGR显著高于S1、S2、S3组(P<0.05)。在第三个20d内,水温为16.5 ~21.5℃,各组仿刺参生长缓慢,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生长最快的S5组仿刺参3个阶段的生长量分别占总生长量的25.59%、64.10%和10.31%。一些学者的研究结果表明:仿刺参在水温2~20.0℃下均可生长,在11~17℃下较为适宜,最适水温为15~16℃,在这个时期仿刺参饲料中脂类的最适含量在6.0%左右。本试验结果与上述结果相符。在辽宁和山东等地,仿刺参的适宜生长期分别为5—7月和9—10月,抓住这个有利饲养时期,投喂脂肪和蛋白质含量适宜且营养平衡的饲料,能有效促进仿刺参的生长。
3.2 仿刺参饲料中乳化剂的作用
     为了减少饲料中蛋白质的用量,配制能量与蛋白平衡的饲料,降低饲料成本,目前多采用特殊的饲料加工成型方法,尽量增加饲料中脂肪的含量。仿刺参对油脂特别敏感,添加不当或过量常引起仿刺参排脏或化皮,因此,限制了仿刺参对饲料中脂类的需要量。本试验中采用先将油脂在10%卵磷脂中乳化后再添加的方法,显著提高了脂肪的消化率,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大豆油中主要成分为饱和脂肪酸,深海鱼油中高度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丰富。试验2饲料所用大豆油中添加了不同含量的乳化剂,均发现仿刺参有不同程度的肠萎缩现象;而试验1末期,即使是脂肪含量最高的S6组也没有发现无肠和肠变小者,或者已经长出新肠而无法辨别。但在试验2暂养阶段,曾经发生过因未乳化的大豆油研磨不均匀造成其中1槽有1/4仿刺参排脏的现象;且因为玉米蛋白作为油脂第一稀释剂,表面油脂覆盖率高,在试验2仿刺参残饵中主要含黄色的玉米蛋白,而试验1此种现象不明显。据此笔者认为,仿刺参饲料中脂肪的含量引起仿刺参排脏或肠道萎缩的现象除与仿刺参身体状态、食欲、季节等因素密切相关外,还与脂肪的种类密切相关,丰富的高度不饱和脂肪酸(包含了动物生长所需的必需脂肪酸)能够有效促进仿刺参的生长,增强体质。试验2中将水温控制在仿刺参的适宜生长范围之内,仿刺参的SGR明显低于试验1,这也充分证明上述观点。

图2 饲料中不同脂肪含量对试验始末仿刺参体内脂肪酸含量的影响

     4种高度不饱和脂肪酸通常包含了海水鱼类的必需脂肪酸,鱼类对DHA的需求量高于EPA。仿刺参体内EPA的含量显著高于其它几种(图2),对EPA的需求量高于DHA成为仿刺参饲料的特点。试验结束时,仿刺参体内4种高度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基本低于试验初体内含量,说明试验饲料中脂肪酸成分对仿刺参的符合度仍难以达到试验前仿刺参天然饵料的成分。但4种高度不饱脂肪酸在体内含量并非完全随饲料含量同向变化,说明4种脂肪酸并非全部是仿刺参的必需脂肪酸。确定仿刺参饲料中必需脂肪酸成分及其含量成为下一步工作的研究重点。
中国粮油仪器网】部分文章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最近更新仪器
推荐仪器
相关新闻
热门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