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油仪器网致力打造专业粮油仪器信息平台,本页面详细介绍组培培养室对试管葡萄根苗繁殖的可行性详细信息!

组培培养室对试管葡萄根苗繁殖的可行性

来源:  类别:实用技术  更新时间:2013-08-05  阅读
【本资讯由中国粮油仪器网提供】

  利用组培培养室对葡萄根苗进行试管的繁殖方法,是我国作物研究的一个重大突破。此技术是利用试管苗在组培培养室条件下即可进行大规模的繁殖和开发,从而解决了室内繁殖条件要求高、外移易污染的问题,为今后生物技术领域大规模组培繁殖、生产开发提供了一条实现高移栽成活率、低成本、实用化强的技术途径。

  1 技术特点

  1.1 组培培养室葡萄试管的繁殖方法,取代了传统的组培培养室继代生产繁殖模式,实现了常规条件下的繁殖生产,解决了组培繁殖易污染的问题。

  1.2 在组培培养室内繁殖时以蛭石为培养基质,减少了实验室精密仪器、设备以及各种化学药品的大量投入,从而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

  1.3 技术操作简单易行,繁殖增殖效率高。

  1.4 生产繁殖的幼苗健壮,株型紧凑,叶片浓绿,抗病性强,外移成活率高。

  1.5 组培培养室葡萄试管的繁殖方法,可移植应用于其他多种名贵木本、花卉组培试管苗的大规模繁殖与开发。

  2 操作要点

  2.1 组培培养室的建造及相关设备安装根据繁殖任务的需要,建造(或改造) 1座组培培养室,坐北朝南,并覆膜和安装自动防寒被(或草苫)。

  防寒被(或草苫)上架设可收放的透光率50%左右的遮阳网,网、膜之间的距离最小不得少于50 cm.棚内按畦宽110~115m南北向做畦铺设地热线,地热线埋深4~5 cm.畦面踩实耙平。

  购置蛭石(粒径1~3mm)、育苗盘、营养钵、竹片、薄膜等物资。

  2.2 组培培养室的补湿与消毒以上设备安装完毕后,温室内喷水补湿,使空气湿度达到70%以上。为防止植物材料污染,使用前可用重量比为5︰3的甲醛+高锰酸钾进行进行温室内熏烟消毒。每100m2棚内面积用量约为2 kg甲醛+112 kg高锰酸钾。消毒时,先将高锰酸钾放入一较大的容器内(防止药物反应后药液溢出),再将甲醛倒入容器,然后,人员迅速撤出温室。

  2.3 试管苗的瓶内驯化将达到要求高度的葡萄试管苗(一般每株小苗达5~7节,繁殖系数可达到6左右)移入组培培养室,摆放于畦内进行驯化。温室温度控制在15~30e,湿度控制在50% ~70%.在规定温度范围内,逐渐增强温室内的光照强度,使瓶内试管苗逐渐适应组培培养室内的温度和湿度环境条件。当光照强、温度高时,进行遮光管理,以防止烧苗。一般驯化3~5 d即可,期间逐渐打开封口膜。当打开封口膜后,试管苗无萎蔫现象时,即可进行扦插繁殖

  2.4 育苗盘(扦插盘)的处理将育苗盘装满蛭石后用木板刮平,然后浸于配制好的营养液中(营养液为1/2~1/4不含糖的改良B5葡萄培养液),浸透后取出,控去多余水分,按2 cm@2 cm左右株行距划格定位。备用。

  2.5 茎段的扦插将已驯化好的试管苗用镊子从培养瓶中取出,按统组培方法把试管苗单节剪断。将单节茎段速蘸生根液后,按划定好的位置扦插在育苗盘内,扦插深度以达到叶柄处为宜。待每个育苗盘扦插完毕,喷洒灭菌药液,以防止污染致病。同时弥合插孔,使扦插材料与蛭石紧密接触。

  2.6 扦插后的管理首先接通地热线,提高地温。再将喷洒灭菌药液后的扦插苗盘,摆放在铺有地热线的畦内。摆满后支小拱棚,并覆盖薄膜。如果扦插季节较早,棚内温度较低,可在小拱棚外再覆以无纺布,以保持小拱棚内的温度。

  小拱棚内置温度计,将昼夜温度控制在25~28e.扦插茎段生根后(扦插后3~5 d),视叶片的适应情况逐渐撤除薄膜炼苗,使之适应棚内的温度和湿度条件。此时,茎段基本已生根且根系较短,可移栽至营养钵内。

  2.7 小苗移栽及管理按园土、厩肥体积比为(4~5)B1的比例配制好营养土,使用上口直径6 cm、高12 cm的营养钵移栽小苗。将生根小苗移栽至营养钵后,紧密摆放在畦内,浇透水并喷洒灭菌药剂,以防止小苗染病。

  在移栽小苗的畦上支小拱棚,保温保湿。小拱棚内温度控制在22~28e;湿度从100%逐渐降低,至与温室湿度相同。随着日龄的增加,小苗达2叶1心时,逐步打开小拱棚进行炼苗。全部小拱棚撤除薄膜后,视情况浇水,并随施1次015%的复合肥水。

  2.8 炼苗外移苗高达到3~4叶时,大田移栽前,要逐渐打开温室棚膜炼苗,并控制浇水,使之适应棚外的自然条件,以保证外移成活率。

  如果连续进行繁殖,可用营养钵苗为繁殖材料,重复初代扦插程序即可。

  3 繁殖结果

  3.1 生长特征组培培养室微型扦插繁殖的30日龄赤霞珠幼苗较同日龄培养室繁殖苗(对照)相比,小苗株型紧凑,根系发达,茎蔓粗度为对照的115倍以上,高度低于对照,但挺拔健壮,叶色浓绿,外移成活率高(表1)。在低温、高湿条件下很容易感染立枯病而大量死苗,最高死苗率高达80%以上。

  3.2 抗病性 在传统的组培繁殖过程中,当试管苗外移驯化时但利用组培培养室进行微型扦插培养的赤霞珠小苗,基本解决了烂苗、死苗问题,提高了外移成活率(表2),从而极大地降低了生产成本。

  3.3 繁殖效率在培养室繁殖增殖条件下,1名熟练的室内继代转接技术人员每天可转接试管苗200瓶约1000株。而在组培培养室微型扦插繁殖条件下,1名熟练的普通工人每天可扦插3000株左右。可见,微型扦插繁殖效率可提高2~3倍以上,从而大大降低了人工费用。

中国粮油仪器网】部分文章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最近更新仪器
推荐仪器
相关新闻
热门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