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瓜种植密度及最佳叶面积指数的确定
作物的产量是群体的产量,叶面积是群体结构中赖以形成产量的主要因素之一。研究叶面积的消长及其调控,无疑是探讨合理群体结构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兰州地区大棚黄瓜的栽培面积有逐渐减少之趋势,原因之一是栽培密度不当、群体结构欠佳(一般每亩3000株左右)生育初期的叶面积小,光能利用率低,早期产量低,总产量每亩只有5000公斤左右。
为了充分发挥大棚栽培的优势,达到早熟、丰产之目的,于1980一1984年在连栋大棚内开展了大栅黄瓜栽植密度及叶面积产量相关性的研究.
一、材料和方法
(一)基本情况 棚长100米,宽30米,单栋跨度5米,高2,9米。1980-1982年和1984年采用长春密刺品种,1983年采用本地安宁刺黄瓜。试验小区面积为45平方米,随机排列,三次重复.每亩2000,3000,4000,5000,6000,9000株(加密行)等6个处理。肥、水、温度等管理均力求一致。
(二)调查内容和方法 于采收初期(5月初)开始,每10天调查一次单株叶数和单叶面积,盛收期调查一次群体结构。逐区逐次记产,早期产量为始收后一个月内的产量、产值按实际交售价计算。
叶面积采用常数法测量,单叶面积=长(叶基缺刻处至叶尖)X宽·(最宽部位)X0,87,叶面积指数=平均单叶面积(米X平均单株叶数X株数/平方米f群体结构测量,每区样株数为每平方米面积上的株数,20厘米为一层,调查各层的黄、绿叶面积、瓜鲜重,茎和叶柄干重:光照用农科型照度计分层多点测量,求取其平均值光合强度用改良半叶干重法测定。
二、结果及分析
(一)不同密度的叶面积发展动态
黄瓜属无限生长类型,只要环境条件适宜,叶片就能不断发生和扩展。在一定范围内,叶面积随密度加大而增加。如图1所示,各密度的叶面积指数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生育期愈长指数愈大,到盛收末期开始下降,密植群体降幅度大,稀植群体下降较为平缓。从各密度的叶面积指数达到最大值的时间来看,除500。株/亩者外,其他密度均在7月s日出现,200株/亩的最大值为2,07,以此为标准来查其他密度达到此值的时间,那么每亩6000,5000,4000和3000株的密度分别较每亩2000株者提前56天、53天、45天和14天.经显著测验,在生育初期,无论何种群体,单株叶面积之间的差异很小(F(1,86)乙F0,05(3,42),而不同密度间的叶面积指数差异十分显著,密度与叶面积指数成正相关(r=0,9778二)。
此实验说明适当密植可有效地增加生育初期的叶面积指数,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图中看到600。株和5000株的曲线十分接近,表示二者差异不大,从盛收期到末收期,前者下降幅度较后者大,后者开始下降的时间较前者推迟了10天,说明后者在采收末期仍能保持较大的叶面积(注:.表示显著,.表示极显著).
另外,图中在6月9^19日期间各密度的叶面积指数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这主要是整枝打权过重造成的,一般在达到最大值以前是不会下降的。
(二)不同密度的群体结构
大棚黄瓜的早期产量对产值影响较大,盛收期间的产量对总产量的形成起决定作用。兰州地区一般5月初始收,7月底拉秧,以6月份的产量最高,约占总产量的50%。生产中不仅要充分挖掘单位土地面积上的生产潜力,争取有较高的早期产量,还要注意发挥盛收期间单株结瓜的优势,提高总产量.由表1可见,在初收期,从稀植到密植区其单位叶面积的光合能力渐次下降,但群体生产力增加,盛收期间叶面积指数仍随密度加大而增加,但由于光照条件差,光合强度小,当密度加大到每亩600。株时,群体生产力下降,表明密度过大对总产量形成不利,适宜的密度为每亩5000株。
从群体结构来看图2,总的趋势是,叶面积和产量均随密度加大而增加,密度每递增1000株/亩,中、后期产量分别递增8!6呱、7.2%、18,9%和0,06%,以每亩500。株的增产幅度较大。如将两种密植群体的图形作比较,每亩600。株的群体,下层叶面积大(含黄叶),前期产量也较高,80厚米以一仁叶面积仍然较大,但中、后期的产量却不高.每亩500。株的群体,前期的叶面积和产量均不如每亩600。株,中、后期的叶面积虽较小,但产量却较高.
可见,在生育初期适当密植,由于个体间的互相竞争较少,能够充分发挥个体优势,群体产量高,收入增加。在盛收期间:尽管密植〔每亩5000株)对个体影响较大,但由于单位面积上的株数增加,所获得的群体效益补偿了个体的损失,总产量亮,经济效益好。只有当密度过大(每亩6000株以上),叶面积超过一定范围,光照过弱,单位叶面积的光合能力下降幅度过大时,群体效益与经济效益才会受到影响.
(三)最适叶面积的确定
要获得大棚黄瓜的高产,必须始终保持适当的叶面积指数,提高光能的利用率.理想的叶面积指数,可使单位叶面积的光合能力与群体生产力得到协调发展.大棚黄瓜的最大叶面积指数,一般出现在盛收期和末收期的交界处,持续10天左右(见图一).在每亩200Q一.o-o。株的范围内,最大叶面积出现之时,正是该群体日产量的高峰每亩600株的日产量高峰在最大叶面积出现之前。
通过测量五种密度的最大叶面积指数(文)与对应的日平均亩产量(y),进行回归分析,得到一个立次抛物线图形(图3),方程式为梦=183x-24.45x-142,相关系数r=0.8978。当x<3.74时,值与x值成正相关,即叶积面指数愈大,日均产量愈高.当x]3.74时,X值与Y值成负相关,即叶面积指数愈大,日均产量愈低.当x=3.74时,梦值最高,说明叶面积指数的最适值为3.74.若以夕士1%为标准来衡量x值的最适范围,那么,x适值的变化范围为0.29.换言之几、当x适值增加或减少0.29时,日产量降低1%,扩大这一范围产量下降明显.所以,最适叶面积指数的范围宜确定在3.45-4.03之间.
三 结论与分析
由试验可知,每亩定植2000-400株,最大叶面积指数一般达不到最适范围,生产潜力不大。每亩600株的叶面积指数虽能较早进入最适范围,但很快超出了此范围,适宜的叶面积指数仅能持续12天左右.每亩500。株的叶面积指数不仅能较早地进入最造范围,而且持续时间长达28天左右,因此该种植密度在盛收期间有较大增产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