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培方式对小麦叶面积指数及产量的影响
小麦高产取决于对光能利用的提高,而叶面积指数是反映小麦群体光合性能的重要指标。许多研究表明,春小麦不同地区和产量水平的适宜叶面积指数有差异,内蒙古春小麦主产区高产麦田适宜叶面积指数及其动态变化需要系统研究明确。本试验系统地研究了我区春小麦实现高产的不同生育时期适宜叶面积指数及其动态变化,以期为生产上进一步提高春小麦的产量水平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地
本试验于1997-1998年分别在内蒙古农业大学教学农场(壤土,耕层0-20cm土壤有机质含量2.4300,全氮0.1320o,碱解氮为105mg/kg,速效磷为41mg/kg,速效钾为142mg/kg,pH7.7)和巴盟农研所试验地(粘土,耕层0^20cm土壤有机质含量2.1500,全氮0.0970o,碱解氮82.74mg/kg,速效磷34.64mg/kg,速效钾87.92mg/kg,pH7.6)进行。
1.2试验材料及处理
呼市供试品种为蒙麦28号,巴盟为永良4号。试验分别选取基本苗数、施磷量、施钾量、种氮肥量、追氮肥量五项农艺措施作五因素三水平随机区组设计,以未施肥区为对照,共12个处理,重复两次。试验处理及水平见表to磷、钾及种氮肥在播种时一次性深施,追氮肥在分萦期一次性追施。
1.3取样时间及方法
小麦生育期间分别在分粟期、拔节期、孕穗期、开花期、乳熟期、完熟期取样六次,每次在小区内取50cm样段两段,测定株数后从中选取代表性植株巧株,使用叶面积测量仪测定小麦的叶面积。
2 结果与分析
2.1春小麦商产群体适宜叶面积指数及其发展变化
春小麦高产群体叶面积指数在全生育期呈单峰曲线变化(表2,表3)。优化处理和对照的叶面积指数(y)与出苗后天数((x)的拟合方程如下
2.2不同栽培措施下春小麦叶面积指数的动态变化
2.2.1不同密度下叶面积指数的动态变化
两地区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密度处理下春小麦的叶面积指数的变化(图2),在拔节以前表现为:高密>中密>低密>对照,峰值期在孕穗期,而峰值的高低为中密>高密>低密>对照。孕穗之后,由于高密度处理株间竞争激烈,通风透光不良,叶面积指数迅速下降。而中密度处理下降平缓,到完熟期,高密处理和低密处理较低,中密处理仍维持较高水平,而对照最低。
2.2.2不同施磷全处理叶面积指数变化有差异
从不同施磷量处理下叶面积指数的动态变化(图3)看,呼市地区孕穗前,高施磷量>中施磷量>未施磷,孕穗后,中施磷量>未施磷>高施磷量,且孕穗后,中施磷量处理的叶面积指数一直维持在较高的水平;而巴盟河套地区则表现为中施磷量处理在分萦期之后一直高于高、低施磷量处理及对照。说明施磷量过高过低均不利于叶面积的发展,在适宜的施磷量处理下,其叶面积指数最大,从而有利于形成较多的光合产物,供籽粒的灌浆,有利于产量的形成。
2.2.3不同施钾量处理下叶面积指数动态变化
由图4可见,施钾对两地区小麦叶面积指数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以巴盟地区作用更为明显。不同施钾量对春小麦叶面积指数变化的影响不同,两地区均以中施钾量的叶面积指数发展变化较合理,即叶面积指数快速增大期发展较快,达到峰值后稳定期较长,后期下降较慢。合理的叶面积指数发展动态,有利于群体的光能利用,生产较多的光合产物,经济产量亦高。
2.2.4不同种肥氮量处理下叶面积指数的动态变化
从不同种肥氮处理下叶面积指数变化(图5)看,不同种氮量处理均可促进小麦群体叶面积指数的扩大。但不同种氮量处理下,两地区均以中量种氮肥处理经济产量最高。其因是中量种氮处理,其叶面积指数在开花前虽然低于高种氮量处理,但开花后则表现为中量种氮>高量种氮>未施种氮处理,此时高种氮处理和未施种氮处理叶面积指数的衰减速度都较中量种氮处理加快。
2.2.5不同追氮肥量处理下叶面积指数的变化
不同追氮肥量处理下,两地区春小麦群体叶面积指数发展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图6)。前期以高追氮处理叶面积指数发展较快,达到峰值后,高追氮量处理叶面积指数的下降速度快于中追氮量处理,因而后期以中追氮量处理叶面积指数较大,干物质积累多,经济产量最高。
从两地的试验结果来看,到乳熟期,由于巴盟地区取样日期已基本接近完熟期,因此其叶面积已衰减到较低的水平,而呼市地区取样日期距收获还有十几天,叶面积指数还维持在较高的水平。
综上所述,两地区春小麦叶面积的高峰期均在孕穗期,而巴盟地区的叶面积指数要高于呼市地区。春小麦全生育期叶面积指数因密度、施肥量的不同而出现不同的大小及其发展变化,只有较适宜的栽培密度和氮、磷、钾配合施用,叶面积指数发展变化较为合理。生产上,通过合理密度和科学施肥,建立起合理的群体结构,使叶面积指数大小及其发展变化保持在一个适宜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增加光合产物的积累,是春小麦高产的关键。
3 讨论
内蒙古西部平原灌区春小麦高产群体全生育期叶面积指数均呈单峰曲线变化,峰值出现在孕穗期。良好地叶面积指数发展动态是在适宜的群体结构和科学地管理下实现的。在高产田,叶面积指数峰值应在z左右,并通过科学的栽培管理使叶面积指数稳定期保持20d左右,并减缓下降期,这是实现高产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