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辐射对小麦品质的影响
粮食的产后损失主要来源于粮食的病虫害、污染、生理生化变化以及不良的贮藏环境造成的损失。因此,采用各种措施减少粮食的产后损失,对保证粮食安全、提高农业收入、促进粮食深加工和贸易都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科技的进步,粮食储藏方法也不断进步,形成了气调储藏、冷藏、干燥、γ射线辐照、X 射线辐照、机械通风、真空包装等储藏、加工方法。其中,电子辐照具有自动化程度高、可实现在线控制,安全环保、经济性好并无放射性废源污染产生等优点,同时电子束能量可以通过加速电压来调节,系统操控比较方便,且在线处理量平稳、均匀,产品吸收剂量均匀。因此,电子辐照有望成为粮食储藏加工的发展方向。
在辐照对小麦的研究领域,我们研究了0.25-1KGy辐照剂量的γ射线对小麦粉物化、营养、感官等品质的影响,从而有效提高其货架期。卢志恒等研究了1~10 KGy剂量电子辐照对小麦加工及感官品质的影响,表明经5KGy以上剂量辐照的小麦粉面团流变学特性、面筋指数和气味色泽明显变坏。但电子辐照对小麦生理生化特性的研究未见报道,本文主要研究电子辐照处理小麦对其种子活力及生理生化品质的影响。待辐照小麦混匀、去杂后,经不同剂量电子辐照,贮藏三个月后,取样、磨粉,测定小麦粉各项主要成分指标。经辐照后,小麦千粒重、水分含量变化不明显,测定值略有变化是由于取样不均引起的。
辐照剂量对蛋白质和淀粉含量的影响与对照相比没有太大差异,可见不同剂量的电子辐照对小麦主要营养成分没有太大变化。不同剂量电子辐照后,小麦的脂肪酸值大幅度增加,说明部分脂肪酸被水解,且α-淀粉酶活性显著下降。经5KGy 剂量辐照的比未经辐照的小麦其α-淀粉酶活性下降了 41%。α-淀粉酶活性是影响小麦粉制品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不同剂量电子辐照对小麦粉制品的加工品质会有显著影响。但由于实际加工中,小麦有配粉的要求,所以总的对小麦品质与商品流通没有影响。随辐照剂量的增加,发芽情况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抑制。但在 5KGy 的高剂量下,小麦种子仍保持着部分活力。0.5KGy 剂量以下,除发芽势稍低外,小麦的各项生活力指标基本较好。对实验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表明,辐照剂量与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和苗高均表现出了一定程度的正相关性。
小麦种子在良好的贮藏条件下,一般在几年内能保存较高的活力。然而在贮藏不善时,就会很快地失去活力。种子丧失活力的原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受微生物的侵害。不同的微生物对种子生活力的影响也不一样,其中和贮藏种子关系最密切的主要是霉菌,其次是细菌。在食品工业传统的灭菌方法通常是高温、高压的“热力杀菌”和瞬间高温的“巴氏杀菌”,这些技术在粮食储藏中无法使用,采用电子辐照技术对粮食储藏可以达到杀菌或抑菌的目的。种子发生劣变时,细胞膜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将受到损伤,如膜透性增加。因此,种子会向周围的溶液渗透出较多的电解质。通过测定种子浸出液的电导率,可以表示种子受损伤的程度,即电导率与种子损伤程度呈负相关。如果种子个体间存在差异,用相对电导率来表示种子活力优于绝对电导率。中国粮油仪器网 http://www.grainy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