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阶段我国农产品具有较大的出口潜力,但农产品生产国内资源机会成本的上升,导致粮、棉、油料等大宗农产品比较优势下降。与此相反,由于我国具有丰富劳动力资源,劳动力价格低廉,畜产品、园艺产品等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具有较强的出口潜力。我国农产品出口,应以劳动密集型农产品为主。
我国粮、棉、油料等大宗农产品目前已基本不具备国际竞争力。而与此相反,大米、畜产品、园艺产品等具有比较优势
我国农业不仅关系到13亿人口的粮食安全,而且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是8亿多农民增收和就业的基本来源。但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只有世界平均数的43%,人口增加、耕地减少、耕地资源紧张的矛盾将长期存在。不仅如此,我国还是世界上水资源最短缺的国家之一,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如此严酷的资源条件,将始终约束着我国农业的发展,在根本上使我国农业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研究表明,我国粮、棉、油料等大宗农产品的比较优势从90年代中期以来开始下降,目前已基本不具备国际竞争力。如从资源成本角度看,1997年我国每生产1公斤小麦亏损0.15元,到2001年,进一步亏损0.39元,资源配置缺乏效率。而与此相反,大米、畜产品、园艺产品等具有比较优势。
研究进一步显示,90年代以来农产品生产国内资源机会成本的上升,是导致比较优势下降的主要原因。因此,在目前我国农业资源禀赋条件下,土地密集型的小麦、棉花、大豆等产品明显缺乏比较优势,不具备参与国际商业竞争的基本条件。与此相反,由于我国具有丰富劳动力资源,劳动力价格低廉,因此畜产品、园艺产品等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具有较强的出口潜力。
按照经典的国际贸易理论解释,一国如果对生产要素进行最佳组合,在某种商品中密集使用资源禀赋相对丰裕、价格相对低廉的生产要素,就能够在该种商品上具有较低的比较成本,从而具有出口优势。显然,从理论上观察,我国的蔬菜、水果、水产品、肉类产品和加工食品等劳动力密集型农产品具有能够参与国际市场分工和竞争的比较优势。
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充足的特征决定了我国农产品出口优势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农产品
我国农产品的出口贸易实绩表明:劳动力密集型农产品出口在我国农产品出口占76%以上的份额,而且呈进一步扩大的趋势,表明我国农产品出口优势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农产品。
我国劳动力密集型农产品出口最近5年才得以快速增长。从我国目前的经济增长阶段与结构特征看,我国以劳动力密集型农产品为特征的出口优势还可以保持相当长的时间。
第一,我国农业劳动力严重过剩,出口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服务部门能够在较长的时期内提供低成本、充裕的劳动力供给。研究表明,目前我国农业部门需要劳动力的合理数量为1.96亿人,但2002年农业部门的就业人口达3.25亿,剩余劳动力1.29亿人。
第二,我国城市化进程滞后于工业化进程,目前城市化速度缓慢,乡镇企业发展受阻,城市和非农产业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有限。即使今后20年内我国城市化率到达50%,农村人口依然还有7.5亿,农村劳动力3.75-4.5亿,考虑技术进步因素,农村剩余劳动力至少为2亿。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将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
第三,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制约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我国农村劳动力受教育年限比较少,初中以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比重高达89.04%,其中,文盲比重为9.56%。小学文化程度比重为34.4%,难以适应城市工商业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因此,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农村劳动力具有无限供给的特征,这决定我国农产品出口必须实施充分发挥我国劳动力密集型农产品比较优势的战略。
我国扩大优势农产品出口有三个有利条件
第一,农业资源多样性优势。我国跨越亚热带和温带,气候条件和自然资源多种多样,能够生产各类农产品,满足世界市场多样化的食品需求。我国正在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实施扶优扶强的非均衡发展战略,重点培育优势农产品和优势产区,建设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如目前已经或正在形成长江上中游、赣南湘南桂北和浙南闽南粤东柑橘主产区;渤海湾和西北黄土高原苹果生产优势区;中原和东北肉牛优势区;中原、内蒙古、河北、西北、西南肉羊优势区;东北、华北及京津沪牛奶优势区;东南沿海、黄渤海出口水产品优势养殖带。我国大部分地区饲养畜禽、种植蔬菜均具有比较优势。
第二,市场区位优势。亚洲地区是世界农产品贸易最重要、也是最具成长潜力的市场,2002年亚洲市场进口的农产品占世界的22.7%(1323.4亿美元),其中,日本、韩国、香港、台湾、印度尼西亚、泰国的农产品进口位居世界前十五名。这些地区也是我国农产品的主要出口市场。其中,我国农产品占日本农产品进口的10%,韩国占16%,香港占20%,印尼占11%,且我国对这些地区农产品的出口呈扩大趋势。我国对亚洲市场出口农产品,具有显著的区位优势,由于运距短、运销便捷,适宜蔬菜、水果、水产品、肉类等高价值农产品出口,有利于充分发挥我国农产品的比较优势。
第三,大国效应与后发优势。规模巨大且富有增长潜力、日益开放的我国市场,既为我国农产品提供巨大的消费需求和市场空间,推动我国农业逐步提高竞争力,加快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也将促进世界农产品贸易发展和贸易格局的调整。我国作为WTO成员,正在对国际多边贸易体系产生重要影响,有利于建立公平合理的全球农业贸易竞争环境。与此同时,我国正在推动与东盟等地区的经济一体化以及贸易自由化进程,将进一步改善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环境。我国作为发展中大国,由于坚持实施改革开放战略,引进国外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正在形成技术、管理、体制等方面的“后发优势”,将逐步缩小我国农产品与世界市场的差距,促进出口竞争能力的提高,有利于扩大优势农产品的出口。
综合而言,现阶段我国农产品的出口潜力,主要体现为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低成本竞争优势。相对而言,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农产品出口国,既有土地资源丰富的优势,又有加工、技术、管理和营销等方面持续投资和创新的高端竞争优势,我国和这些国家在国际农产品市场上既有合作分工和优势互补,也有明显的竞争和利益冲突。但是,我国如果不尽快调整目前的这种低成本竞争战略,一旦农产品的比较优势结构出现弱化趋势,就很有可能在国际分工中失去自身的位置。
近期仍然是我国发挥农业比较优势、扩大农产品出口的关键时期,但目前还有一系列直接影响到我国农产品出口优势发挥的关键问题
我国农产品出口面临复杂的国际环境,如发达国家设置的技术壁垒越来越高,反倾销、“特保”调查在今后几年有可能频繁发生,“知识产权壁垒”、“舆论壁垒”等新型贸易壁垒也呈上升之势,不利于我国发挥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的低成本竞争优势。这些将成为今后我国农产品出口的主要限制因素。
更应该引起高度重视的是,我国还存在下述直接影响扩大优势农产品出口的关键问题:
一是农产品质量卫生安全问题严重。我国出口农产品的质量问题,突出的表现为疫病(口蹄疫、禽流感、新城疫等)和农兽药残留(农药、兽药、环境污染物等)等卫生安全问题。欧盟、日本、韩国等国家以此为由对我农产品多次进行封杀,如1996年到目前为止,我国对欧盟的禽肉出口完全停顿;2002年我国对日本的冻鸡出口比2001年减少39%,蔬菜减少9%。近年国内有关部门和出口企业已经作了很大努力,情况虽有所改善,但仍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二是农产品加工度低,技术创新薄弱,缺乏品牌产品。目前我国农产品出口初级产品占60%以上,加工品只有40%。相对世界其他农产品出口国而言,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水平相当落后。发达国家农产品的加工品占其总生产量的90%以上,加工转化后产值增加2-3倍;而我国农产品加工品只占总生产量的25%左右,加工产值只增加30%左右。由于产品质量和加工水平低,我国出口农产品目前的低成本竞争优势,实质上依赖于低价竞销,不仅产品附加值低,不利于出口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也未能充分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而且容易引发国外对我农产品进行反倾销或采取保障措施。
三是农产品出口企业竞争力不强。农产品出口企业规模普遍较小。目前全国经营农产品出口的企业约1.1万家,平均每家企业出口150-180万美元,出口额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不到300家,出口龙头企业少。许多出口企业,还没有建立生产、加工、储运、营销一体化的产业链条,没有形成有效的国际营销、市场开拓能力和品牌效应,大多数出口企业没有建立相对稳定的国际营销渠道,只能作为出口链条中的生产加工环节,缺乏市场风险控制能力,无法应对复杂而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农产品出口企业技术能力弱,出口产品低水平重复,产品结构相同,为争夺国际市场,竞相压价、恶性竞争,缺乏有效的行业协调机制,既影响出口优势的发挥,也破坏了出口秩序,还引发进口国的反倾销等保护主义措施的限制。
四是农产品行业组织发展滞后,农产品出口秩序和行业自律问题严重。目前我国农产品行业协会发展滞后,大部分农产品还没有建立行业协会;已有的农产品行业协会,基本由政府管理部门办会,会员覆盖面不广,协会的行政依附性强,服务意识差,习惯于应用行政手段推动工作,缺乏行业凝聚力。由于缺乏行业组织的协调和管理,出口企业压价竞销、恶性竞争严重,严重影响我国农产品的出口秩序,不利于扩大我国优势农产品的出口。个别企业出口产品的质量问题,导致其他企业频频遭受进口国技术壁垒的限制,使全行业出口受限。
五是农产品出口管理体制不顺。目前政府对农产品出口实行的多头分割的管理体制,如对出口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管理,农业部门负责社会防疫、产地检疫,检验检疫部门负责出口检验检疫,商务部门负责出口经营秩序。各部门分段管理,监控脱节,既没有形成从源头到出口的全过程监管机制,也难以建立处理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农产品出口管理涉及多个部门,管理环节多、办事效率低,不能对农产品出口提供有效的协调服务。
此外,在政府支持政策和农产品出口服务方面,我国也缺乏相应的辅助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