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油仪器网致力打造专业粮油仪器信息平台,本页面详细介绍我国粮食宏观调控的若干问题详细信息!

我国粮食宏观调控的若干问题

来源: http://www.grainyq.com/  类别:行业资讯  更新时间:2014-03-31  阅读
【本资讯由中国粮油仪器网提供】

  目前我国粮食的宏观调控政策改革相对滞后,不能及时适应粮食、市场化、宏观调控形势的发展。从国际环境看,受全球气候变化、人口增长、生物燃料发展、能源价格波动、金融投机行为,以及地缘政治等影响,国际粮食市场供求、价格、贸易的不稳定因素增多。

  从国内粮食形势看,农业资源约束显着增强、种粮比较利益持续下降,粮食结构性矛盾不断凸显、灾害性突发事件频繁发生,粮食行业集中化趋势明显、市场主体博弈加剧、跨国粮商布局国内粮食产业链加快,宏观调控任务更加艰巨、局面更加错综复杂,对国家粮食宏观调控能力提出新要求。与目前我国宏观经济发展的战略需求相比,粮食宏观调控体系尚有明显差距;就复杂的粮食形势和艰巨的调控任务来说,粮食宏观调控体系亟需进一步改革完善。

  1、粮食宏观调控的协调机制尚不健全,对统筹全国资源、发挥宏观调控的整体效能形成制约。

  在粮食宏观调控体系中,中央储备与地方储备之间,粮食储备企业与宏观调控管理部门及其它涉粮管理部门之间,中央大型粮食企业及涉农企业之间,缺少相互配合、协调与合作,导致粮食宏观调控效果减弱。

  2、中央储备粮品种结构及区域布局不尽合理,造成市场调控难度加大。

  伴随着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和消费习惯的改变,粮食消费市场不断细分,原有的储备品种结构及布局已经难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发展。如,玉米作为饲料用粮迅速增长,而储备集中于北方产区,南方饲养业发达地区明显不足;稻谷优质品种需求快速增加,南方沿海地区供求缺口较大,当前储备却多为普通品种,且集中在主产区;大城市成品粮油储备严重匮乏。

  3、中央储备粮轮换机制运行不畅,削弱轮换经营对调控的协同作用。

  一是实行严格的轮换计划管理,在市场价格频繁波动时,对轮换品种和数量难以及时作出调整。二是轮换架空期规定,各级储备集中在架空期轮出和轮入,与粮食生产年度、运输及消费需求时段性变化无法衔接,容易造成对市场的冲击,甚至形成逆向调节。若不能及时改革轮换管理体制,完善轮换市场化机制,一旦粮价持续高于托市价格,托市收购大幅减少,可发挥调控作用的临时储备粮源加快消耗,国家平抑粮价的能力将面临新考验。

  4、调控终端市场能力明显不足,严重影响了宏观调控的时效性、针对性、有效性。

  维持粮食市场稳定,重点区域是大销区和重点城市群,关键环节是成品粮消费终端。而中央储备粮全是原粮,投放原粮的调控方式无法直接作用消费终端,对市场价格影响十分有限。但是,中央储备粮垂直管理体系的粮油加工及加工动员能力不足,终端销售网络缺乏。

  应急调控时,须将原粮销售给加工企业,或委托加工企业加工后再投放终端市场,增加运行环节和操作时间;与此同时,约束和防范社会企业吃进粮源囤积行为较困难,调控意图无法及时有效地得到贯彻执行,影响了粮食宏观调控成效。

  相关粮食仪器:碾米机  精米机

中国粮油仪器网】部分文章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最近更新仪器
推荐仪器
相关新闻
热门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