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析粮食价格上涨的原因
随着商品指数期货交易的盛行,粮食和其他大宗国际商品纷纷贴上了金融化标签。粮食生产与定价体系在一定程度上为粮食的金融化特质所左右。可以说,粮价已不只是商品的价格,变成了金融产品的价格。这使得国际食品价格不仅由当前市场的供需面决定,预期也成为重要的决定因素。当大量的热钱将农产品的这种预期作为逐利对象,农产品期价波动就可能包含了人为操纵的因素,进而反作用于现货价格,扭曲了真实的粮食供求关系,增加了粮价波动的不确定因素。主要表现在:
一、美国放任商品交易所投机者炒高粮食价格。
目前,际粮价已经不单是商品价格,从某种程度上已经变成了一个金融产品的价格。粮食作为金融产品,同样服从“杠杆原理”,通过杠杆,资金将小幅、局部涨价放大成剧烈、全面涨价。历史上,粮价供应一紧张就会被炒作,美国具有庞大的投资资金,全球600万亿美元对冲基金有450万亿美元在美国市场,而且美国衍生品市场相对发达,可想而知,粮价金融化对其是有好处的。美国有纵容炒作的前科,特别是2007年石油价格飙涨,就是美国放任商品交易所投机者炒高的结果。
二、流动性过剩是当前推高粮价的重要因素。
发达国家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印钞竞赛”,尤其是美国的两轮货币宽松政策,让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持续高位运行,使得大量避险资金流入石油、黄金、粮食等大宗商品,再加上各新兴经济体自身货币也超发等原因,在流动性泛滥的背景下,粮食属性金融化将成为推高粮价的最大推手。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随着生物能源的不断发展,以及粮食作为商品在资本市场中的运作,粮食金融化的属性越来越明显和突出,与金融市场的关联度将越来越紧密。粮食期货在一定时间内被大量肆意炒作,这不仅放大了粮食的实际价值,同时也加剧了粮食本身供求关系转变的不确定性和粮价的波动性。
受制于美元作为主要国际储备货币的影响,农产品市场“产、供、销”的交易模式也会随着金融市场的国际化而出现“囤和炒”。多余的流动性资本通过金融化的多层次供求介入,正在成为价格波动的重要力量。于是,价格波动的不确定性因素上升,市场交易甚至资产泡沫化的风险正在放大。
三、发达国家主导农产品金融交易市场。
国际金融市场的话语权仍然掌握在发达国家手里。这种不均衡与粮价金融化呈现愈演愈烈的趋势,美国作为世界最主要粮食生产国和出口国,对于农产品贸易具有主导和调控的能力,而“粮食武器”也成为美国的重要战略工具之一。当粮食的金融属性大于商品属性,其结果不是没有粮,而是买不起粮。自然灾害的减产并不具有持续性,而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农产品金融交易却会成为其转嫁金融风险的利器。此外,西方国家大力发展生物燃料,也可能成为诱发国际粮价上涨的因素之一。几年前,世界银行一份内部研究报道已经证实,国际粮价上涨,根本不是西方国家所说中国和印度等发展中国家需求增加所致,而主要原因在于欧美大力发展生物燃料,也就是所谓汽车和人“争粮”的问题。2008年,美国政府推出生物能源计划,计划用玉米生产乙醇,作为汽油的替代燃料。此政策一推出就大幅拉大了玉米及其他农产品需求预期的缺口,金融投机资本立即闻风而动,成为导致当年粮价暴涨的重要助推力。
四、金融投机也是推高粮价的重要原因之一。
国际小麦价格飙升,还有另外一个背景,那就是所谓国际大宗商品市场金融化问题。简单来说,随着大量投机性“热钱”涌入,包括粮食在内的国际大宗商品市场,正成为全球投资者的新战场。从短期看,大量“热钱”涌入粮食等大宗商品市场,将在一定时期内加剧价格的波动性,影响全球粮食安全。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前,国际油价曾疯涨猛跌,就是大宗商品金融化之后价格波动性增加的最好体现。未来几年,不管是极端天气事件,还是金融投机因素,都可能继续存在,因此世界粮食安全将面临持续考验。特别是金融投机因素,尤其值得警惕。粮食本身是人类生存所需的基本品,具备被炒作的条件。与此同时,在西方主要经济体放松银根的大环境下,“热钱”随时可能在大宗商品市场引发新一轮投机风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