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粮食生产的几个误区
1、重产区轻销区
2007年国家出台的一些粮食生产扶持政策以及粮食项目只向粮食主产区倾斜,销区享受不到。从道理上说,粮食主产区往往经济欠发达,农民种粮为主业,粮食调出多,为国家粮食安全作贡献大,在资金上向这些地方倾斜也无可厚非。但这样做客观上往往易给人以误解,似乎粮食安全仅仅是产区的事,销区粮食生产可有可无,很容易导致销区地方政府轻视粮食生产。经过前几年粮食生产大滑坡之后,目前要做到全国粮食产需平衡已并非轻而易举之事。如果销区不重视粮食生产,任其如前几年一样继续大幅下滑,产区也将无法弥补这个大窟窿。如浙江省经过5年结构调整,2003年粮食播种面积和总产分别比1998年减少了137.2万hm,和642万t,减幅分别达49%和45%。粮食安全应该是全国的事,销区和产区应该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国家出台的粮食扶持政策应该在全国统一执行,让全国粮农在同一“阳光政策”下种粮。考虑到国家财力有限的原因,对于经济发达的销区可以只给政策少给钱甚至不给钱,资金缺口由销区地方政府配套解决。
2、重大户轻散户
浙江省2014年出台的粮食生产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及农机补贴等扶持政策基本上只有种粮大户才能享受,而千家万户散户享受不到。前两项要求种粮面积在1.33h才以上,后者要求种粮面积在6.67h心以上。从表面上看,种粮大户提供的商品粮多、商品率高,而种粮散户提供的商品粮少、商品率低,扶持政策理应向大户倾斜。而事实上,现阶段浙江省乃至全国的种粮主力军是千家万户的散户,种粮大户毕竟是少数。如2阳4年浙江省种粮大户粮食种植面积仅占全省粮食播种面积的8%。散户种粮虽然商品量少甚至只保自身口粮,但可以减少他们对社会粮食的需求。如果散户大军的种粮积极性调动不起来,不种粮,必将大大增加社会需求量,粮食安全就缺乏最广大的群众基础。因此,散户种粮与大户种粮应该具有同等的重要性,享受同样的政策。
3、重面积轻单产
粮食生产一受重视,从上到下都把眼睛盯在如何抓粮食面积上,层层下达粮食面积考核指标。对如何提高单产增加产量无人过问。从短期看,抓面积能取得立竿见影之效。从长远看,我国土地资源有限,领先科技进步提高粮食单产才是我国解决粮食问题的根本出路。近年来,农业科技进步的主力军—农技推广队伍的地位十分令人担忧!一些地方的政府轻视农技推广的作用,没有给农技推广机构以应有的地位,只给些基本工资和基本办公经费,奖金、福利及工作等费用一概不管,可谓是“只给大米饭,不给瓜果菜”,有些地方甚至连基本工资都没有得到保障。由于工作经费和生活待遇得不到保障,农技推广部门被迫“不务正业”,靠开展农资经营等工作来弥补日常开支的不足。由此,“线断网破人散”、“有钱养兵无钱打仗”、“专心经营无心推广”等现象较为普遍,粮食生产新技术推广困难重重,对粮食生产技术的进步和单产的提高极为不利。
4、重产最轻质量
各地在抓粮食生产时,关心的是粮食总产量,而粮食质量问题乏人问津。在粮食短缺、经济贫穷的年代,因为要解决温饱问题,把粮食产量放在首位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在经济相对已轻富裕、粮食已产需平衡甚至产过于需的新时代,城乡居民追求的不仅仅是吃饱的问题,而且还要吃得好。随着2(X)4年我国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的全面实施,优质优价的原则将在市场中得到充分体现,粮食品种间的价格差异将随着质量差异拉开显着的差距。优质品种不仅价格高,而且市场畅销;而劣质品种不仅价格低,而且会滞销。优质将是消费者、生产者和经营者共同追求的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