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粮食生产需注意的几个方面
1、农作物结构调整需要保证稳定粮食发展
农作物或粮食种植结构比重的变化值虽然只有几个百分点,但粮食是大宗农作物,1%的结构变动影响的就是几十万公顷或数十万吨实际粮食生产的变化。目前全国每年粮食消费总量基本在5亿吨,但由于人口增加、经济发展等不断出现新增的消费需求。农作物布局与结构的调整变动既受国内市场供求变动与国际农产品贸易的影响,也需要通过国家与地方政府的宏观规划调控与政策引导,必须稳定粮食生产与实现粮食安全。
2、粮食结构调整需要兼顾品种和区域平衡
目前,粮食生产的结构性问题大于产量问题。就粮食消费品种而言,小麦消费基本稳定,稻谷消费稳中趋升,玉米和大豆消费持续增长。我国稻谷、小麦、玉米和大豆等主要粮食品种产销区严重错位分布,如玉米的主产区集中于北方,而作为养殖业密集区和饲料工业发达的主销区却集中于南方。主产区(余粮省份)越来越少,主销区范围与缺口扩大,地区之间、产区与销区、品种之间和季节之间平衡调剂的难度加大。粮食安全不只是总量上保障,更重要的是品种与区域综合保障能力的提升。
3、粮食生产布局需要物流加工产业配套
粮食要天天消费,有运输、储备能力和贮藏期限的制约,特殊时期粮食应急供应只能依靠区域内或邻近区域提供。我国商品粮储备集中于粮食主产区,特别是东北地区,东北自然资源的运输本来就呈现南运局势,粮食的供需逆转加剧了这一矛盾。建三江是目前最大的粮食主产区之一,年产三、四百万吨粮食全靠唯一的铁路外运。导致粮食或是大量积压运不出去,或因卡在路上而将粮食直补和综合补贴等各种惠农政策带来的好处给抵消了。所以粮食生产向优势区集中的同时,还要做好粮食物流布局与相应的转化加工产业的布局调整。
4、粮食产业布局要注意水土资源的制约
我国水土和光照条件比较好的优质耕地集中分布在东南部地区,也是耕地快速减少的区域。“南粮北运”到“北粮南运”粮食供求平衡格局的变化,以及以北方和中部为核心的粮食生产格局的可持续性令人担忧。靠水土光热条件不如南方的北方地区来弥补粮食缺口,短期内水利设施与科技能力还可以支撑粮食产能的提高,但受水热资源局限其长期粮食产能持续提高难度很大。据国土资源部2009年底发布的中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成果,我国调出商品粮最多的东北地区耕地平均质量等级较低。而东南沿海水土条件好的高产稻田被城市化吞噬后,既意味着粮食生产功能基础的永久消失。因此,要确保全国长期粮食安全必须稳定住并不断提高南方粮食主产区的综合生产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