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因素影响粮食生产与安全的分析
1、价格是影响粮食生产收益变动的关键因素。
通过对粮食生产收益影响因素贡献率的比较分析发现,1991~2008年间,在粮食生产的影响因素中,以粮食实际价格的影响程度最大。稻谷、玉米、小麦实际价格的平均贡献率分别为62.33%、65.90%、42.64%;就三粮整体情况而言,实际价格的平均贡献率更是高达71.27%,远高于其他影响因素对粮食生产变动的贡献率。近年来,在稻谷、小麦生产收益变动中,实际价格的贡献率呈下降的趋势,主要原因是源于对国家粮食安全的担心,中国长期实行高产战略,将人们的粮食消费视为一种生存需要,对单产的关注胜于对粮食品质的关注,使得市场上粮食供过于求,粮食滞销,价格下降。为提高农户的种粮积极性,政府多次提高粮食收购价格,但受限于国际粮食价格,稻谷、小麦价格提高的幅度有限。而随着玉米能源化进程的加速,国际市场玉米价格大幅度上涨,玉米实际价格对玉米生产收益变动收益的贡献率呈上升的趋势,其平均贡献率从1996~2000年间的58.93%上升到2006~2008年间的69.80%。
2、物质与服务费是影响粮食生产变动的第二大因素。
表5表明,1991~2008年间,稻谷、玉米、小麦生产物质与服务费对各自生产收益变动的平均贡献率分别为27.76%、18.46%、25.59%。就三粮整体而言,亩均实际物质与服务费的平均贡献率为20.08%,仅次于实际价格变动对粮食生产变动的影响。近年来,物质与服务费的平均贡献率基本呈上升的趋势,以在稻谷收益方面尤为明显,平均贡献率从2001~2005年间的19.22%迅速上升到2006~2008年间的50.44%,这主要归于自2004年以来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出台。惠农政策的实施提高了农户的种粮积极性,增加了农户对农药、化肥等生产资料的需求,使得亩均实际物质与服务费对稻谷生产收益的贡献率自2004年以来一直呈上升的趋势,从2004年的18.71%,先上升到2006年的40.86%,再上升到2008年的59.70%。
3、单产和政策性成本对粮食生产收益变动的作用有限。
作为粮食生产收益的影响因素,单产和亩均实际政策性成本的变动在增加粮食生产收益方面的重要性并不如想象中的那样明显。1991~2008年间,稻谷、玉米、小麦单产的平均贡献率分别仅为8.13%、13.37%、28.59%;就三粮整体而言,平均贡献率仅为6.07%,除略高于亩均实际政策性成本的贡献率外,远低于实际价格和亩均实际物质与服务费的贡献率;而亩均实际政策性成本即使在其贡献率相对较高的2006~2008年这三年间,三粮整体的平均贡献率也仅为7.12%。考虑到亩均实际政策性成本与亩均实际净收益之间有显着的负相关关系,通过降低亩均实际政策性成本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粮食生产亩均实际净收益,因此,降低政策性成本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我们利用稻谷、玉米、小麦及三粮整体在1990~2008年间的可比成本和收益数据,从弹性和贡献率两个方面分析发现,在价格、物质与服务费、单产和政策性成本这四个影响因素中,按收益敏感性程度由高到低依次排列是:价格>物质与服务费>单产>政策性成本;按收益贡献率由大到小依次排列是:价格>物质与服务费>单产>政策性成本。
由此得出的政策启示是:
①正确认识粮食价格在粮食生产收益影响因素中的关键地位和粮食生产对粮食价格变动的敏感性,在继续实行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政策以使粮食价格稳定的同时,从粮食价格的视角寻找提高粮食生产的突破口;
②在不对生产资料市场发育造成损害的情况下,采取多种措施抑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过快上涨,主要是在不强行干预其他市场发育的情况下,保持并加大对农资生产企业的扶持力度,支持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的发展,以降低粮食生产物质费用;
③加大粮食生产的物质、技术投入力度,加快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和中低产田改造,提升粮食单产水平。除此之外,可通过加大财政补贴力度减少粮食生产政策性成本,来达到提高粮食生产收益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