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油仪器网致力打造专业粮油仪器信息平台,本页面详细介绍调整中长期中国粮食安全财政成本的对策详细信息!

调整中长期中国粮食安全财政成本的对策

来源: http://www.grainyq.com/  类别:行业资讯  更新时间:2014-04-15  阅读
【本资讯由中国粮油仪器网提供】

  (一)基本思路

  在保证国家对粮食生产财政支持继续增长的基础上,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构建新型国家粮食储备体系,充分发挥国家粮食储备及时吞吐、平抑市场粮价的调节功能。降低国家粮食储备规模,优化粮食储备的财政支出结构。构建一体化的粮食储备体系,提高国家储备粮的市场调节功能。实施粮食代储主体多元化战略,分散投资风险,提高粮食储备效率。

  (二)具体措施

  1、调整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完善对粮农的直接补贴和综合补贴政策。为了减少中长期国家粮食财政支出的不确定性风险,需要调整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将最低收购价和市场价的差额,借助对粮农的直接补贴和综合补贴渠道发给农民。要进一步提高粮食直接补贴标准,结合农用生产资料价格变化的情况,及时采取综合补贴政策。补贴政策的执行主要应集中在粮食主产区的粮农,毕竟中国80%的商品粮来自主产区。但是,这会造成粮食主产区过重的地方财政负担,为此,要适当提高中央财政在粮食风险基金中的比例。

  2、调减中央和地方粮食储备规模,减少国家粮食储备的财政支出。粮食储备的财政支出较高,必须合理制定粮食储备规模,降低储备成本,减轻各级财政负担,将节省下来的资金用于确保粮食安全的关键领域。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5%~6%后备储备标准中未包括一国的战略储备,而中国的国家粮食储备中包含战略储备。本课题组认为,将国家粮食安全储备规模占消费需求量的比例确定在10%左右比较合适,由此可大幅降低国家财政在粮食储备上的巨额支出。

  3、构建一体化的粮食储备体系,化解不同储备主体之间的利益矛盾。在中国粮食储备制度建设的发展方向上,应以完善中央粮食储备制度为主,逐步形成中央一级的粮食储备体系。当然,这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要与中国的粮食市场化程度相适应。随着粮食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和中央财政实力的逐步增强,要逐步减少地方粮食储备,或将地方粮食储备并入中央粮食储备,最终形成中央一级的粮食储备体系,提高粮食储备的市场调节功能。

  4、引入民间资本来建立竞争性的代储制度,谨慎扩建国有仓容。制定并实施严格的资格审查制度,采用先试点再逐步推开的办法,赋予一些规模较大且有较好品牌形象的民营粮食企业以代储资格。并实行一定的信贷、税收、补贴等优惠政策,鼓励获得粮食代储资格的民营企业自建仓储设施,减少国家投资建设用于临时粮食储备的仓储设施。实质性的长效作用;绝大多数被调查对象对目前农业科技和信息服务的供给状况不满意。应充分发挥乡镇现有农业科技和信息服务站的作用;加快农村中高级专业科技人员的培养,并设法鼓励他们深入田间地头为农民提供科技服务;大规模、免费对农民进行农业生产技术及相关知识的培训,提高农民科学种田的技能。

  8、农村公共品需求表达机制和供给决策机制有待完善。大多数被调查对象认为农村公共品需求表达的渠道不畅通;农村公共品的供给决策目前主要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在其中发挥作用最大的是县乡政府干部,农民基本上处于被动的地位;在村级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事业发展中实行的“一事一议”制度并没有达到预期目的。农民是农村公共品的使用者,农村公共品的供给是否符合农民的实际需要,是衡量农村公共品供给有效性的重要标志。在农村公共品需求表达和供给决策中一定要多听取农民的意见,切实尊重农民的意愿,真正体现农民的需求。应完善“一事一议”制度并组织农民用好“一事一议”制度,同时,建立行之有效的农村公共品“自下而上”的需求表达机制和“上下结合”的供给决策机制,使农村公共品的供给决策民主化、科学化。

中国粮油仪器网】部分文章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最近更新仪器
推荐仪器
相关新闻
热门产品